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( )
A.借方
B.借方或贷方
C.借方和贷方
D.贷方
【单选题】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( )
A.借方
B.借方或贷方
C.借方和贷方
D.贷方
【正确答案】:A.借方
【答案解析】1:
在会计中,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出现在借方。这是因为资产类账户的增加通常是通过借方登记来表示的,而减少则是通过贷方登记。由于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代表了企业拥有的资源,这些资源的增加是会计上的“借”,因此余额一般在借方。
以下是各选项的说明:
A. 借方:这是正确的,资产类账户的余额通常在借方。
B. 借方或贷方:这不正确,因为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不会出现在贷方。
C. 借方和贷方:这不正确,因为一个账户的余额不会同时出现在借方和贷方。
D. 贷方:这不正确,贷方通常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,以及资产的减少。
因此,正确答案是 A. 借方。
【答案解析】2:
在探讨这个问题时,我们首先要明确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特性和记账规则。
资产类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。根据会计的记账规则,资产类账户的借方通常用来登记资产的增加,而贷方则用来登记资产的减少。这意味着,当我们查看一个资产类账户的余额时,它实际上反映了该资产当前的净增加量(即所有增加减去所有减少后的结果)。
现在,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:
A. 借方:在大多数情况下,由于资产的增加是登记在借方的,因此资产类账户的余额通常会在借方。这是因为在没有发生资产减少(即贷方登记)或减少的金额小于增加的金额时,余额自然会保持在借方。所以,这个选项是合理的。
B. 借方或贷方:虽然理论上在某些极端情况下(如资产全部转出或清算)余额可能为零或出现在贷方,但这并不是常态。此选项虽然包含了正确答案,但不够精确。
C. 借方和贷方:这个选项意味着余额可以同时存在于借方和贷方,这在会计实践中是不可能的。一个账户的余额只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,它要么在借方,要么在贷方(或为零)。
D. 贷方:通常情况下,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不会在贷方,除非发生了某些特殊的会计调整或错误。
综上所述,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借方。因此,正确答案是A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daan.olzz.com/102.html
猜你喜欢
站长答案导读:【单选题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整体建构中既善于吸收、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,又善于识别、批判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中的消极因素,坚持了( )的有机统一。
A.民族性与世界性
B.建设性与批判性
C.继承性与超越性
D.真理性与道义性
2024-11-03 分类:政治 浏览:102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( )包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内容,是中华民族集体实践的智慧成果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
A.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B.中国精神
C.革命精神
D.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2024-11-03 分类:政治 浏览:58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,坚守( )亩耕地红线,压实责任,实施终身追责制。
A.16亿
B.18 亿
C.19亿
D.20亿
2024-11-02 分类:政治 浏览:244次
【单选题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,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,把推进( )作为“三 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A.农民收入增加
B.农民老有所养
C.乡村全面振兴
D.农作物产量提升
2024-11-02 分类:政治 浏览:66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( )能够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
A.新型生产关系
B.科技创新
C.全要素生产力提升
D.技术革命性突破
2024-10-27 分类:政治 浏览:79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( )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
A.教育、科技、人才
B.创新、教育、发展
C.生态、教育、科技
D.发展、创新、科技
2024-10-27 分类:政治 浏览:48次
站长答案导读:【单选题】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优势在于( )。
A.低成本高效率
B.大量资源消耗
C.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
D.劳动力密集型生产
2024-10-27 分类:政治 浏览:127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、最革命的要素是( ),既是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,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。
A、上层建筑
B、生产工具
C、生产关系
D、生产力
2024-10-27 分类:政治 浏览:211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文化自信的显著特点是( )。
A、实现文化传承
B、坚守民族立场
C、坚守中华文明立场
D、人类共同价值
2024-10-20 分类:政治 浏览:237次
站长答案网导读:【单选题】( )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。
A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
B、儒家思想
C、革命文化
D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2024-10-20 分类:政治 浏览:306次